“阿尔诸那说﹕你是至尊人格首神、终极的居所、至纯至粹者,是绝对真理;你是永恒、超然的最原初者;你无生,你最伟大。;”
世界万物包括财富、力量、名声、美丽、知识、弃绝等等无非是不同能量的展示,
因此薄伽梵的称号暗示Krishna是萨克提曼(Shaktiman),即所有萨克提或能量的源头、所有者、控制者以及最终的享受者。薄伽梵与他的能量不可分割,即一即异。
通过变动不居、周流六虚的多种能量,薄伽梵显示其自身的存在。
薄伽梵Krishna的多种能量无以数计,超乎想像。学究天人的伟大圣贤或超凡解脱的瑜伽士经过研究和分析,把能量分为三类:
1、内在能量,又名瑜伽摩耶( Yoga Maya),是构成灵性世界或灵性存 在的灵性能量:不死能量, 知觉能量,妙喜能量。
2、外在能量,又名摩诃摩耶(Maha Maya),是构成物质世界或物质存在的物质能量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末那即心意、菩提即智性、我慢。
3、边际能量,即生命个体。
灵性能量永恒、全知、充满妙喜,本质超然,超越于所有物质自然的变化。外在能量恰恰相反,短暂、愚昧、痛苦、卑俗且变化无常。边际能量即生命个体,也属于灵性能量,但因具有自由意志,可自主选择其存在样式,所以又称边际能量。
世界源自薄伽梵及其能量,即内在、外在和边际能量。这些能量与主即一即异,犹如太阳与阳光,既相同又相异,二者不可分割。
物质世界由物质能量创生,因此本性无常。《薄伽梵歌》将其描述为原初灵性世界的扭曲倒影,因此它的本质与灵性世界相反。灵性世界是永恒,全知、充满妙喜的,而作为灵性世界倒影的这个物质世界,对于芸芸众生而言,则是无常、无明、无觉知的世界。
灵魂原本来自灵性世界,但因误用了独立性而受到这八种物质元素的蒙蔽、覆盖。在此蒙蔽、覆盖下,灵魂以各种不同的物质躯体在物质世界漫游,企图满足他无数的物质欲望。
灵魂是灵性能量的一种展示。因具有自由意志,可自主选择其存在样式,所以又称边际能量。
灵性世界由灵性能量构成,超越物质世界及其无常本质和二元性。灵性世界是博伽梵的居所,也是永恒灵魂的本源所在。它不被创造,因此也不被毁灭。
灵性的王国虽然超越物质世界的无常本性和二元性,却绝不可认为它没有多样性,或只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无量光灿而已。
《薄伽梵歌》把物质世界描述为灵性世界的倒影,据此推理,如果灵性世界的倒影——物质世界具足形体和种类,那灵性世界自然也必定具足种类和形体。
虽然在佛典里,佛陀也常被弟子称作薄伽梵,但佛陀从未做宣称他是宇宙能量的源头或所有者。佛陀一词,来自梵文Buddha,意为“觉悟者”。
世界虽然无常,但并非虚构幻化。以为自我、世界有常,是常见邪见;以为自我、世界毕竟空虚断灭,是断见恶见。故佛自称其说为中道中观。在个体消亡的涅磐寂灭中,绝对真理的多样能量依然存在。
对于解脱觉悟的哲人而言,山河大地都不外是绝对真理的永恒能量、常乐我净之所在。;在处于梵觉的瑜伽士看来,整个世界充满了欢乐,宇宙人生都是生命的盛宴、一场场无止境的超然美妙的游戏。
这内在于宇宙、生命中的“真理”便是超灵。他虽永远处于自身纯全的“光明、福乐”与“和平”之中,却秘在世间,支持一切,使无常性空的宇宙人生获得了自体性存在。如果我们寻找出这秘藏于我们内心以及天地万物中的超灵,那我们的内心与心外的世界也将充满“光明、福乐”与“和平”,那便是我们的解脱之门。
其实,打开天堂的钥匙早就被上帝放在我们的心里。在深悟无常之苦,放弃对宇宙能量的所有权、控制权以及享受权的同时,明澈如镜的心灵自然会发现宇宙能量的所有者、控制者以及享受者——能量之主薄伽梵,并了悟宇宙-神-人间永恒的秘密关系。如此,“光明、福乐”与“和平”降临了。;”
佛陀“常乐我净”之教,其实已然隐含了一种高于物质本性的灵性存在。但这新开启的存在状态最后被涅磐寂灭之混沌大水吞没了,生命个体性不复存在,犹如沤灭归海。剩下的只有郁郁黄花、青青翠竹;鸢飞鱼跃,白云青山,一份无分别非人格、寂然不动的清静和逍遥。
真正的、全面的、活泼泼的灵性存在唯有跨越涅磐、在由灵性能量所构成的灵性世界才全然展示。面对灵性能量的根源——薄伽梵Krishna以及不朽的灵性世界,个体生命才绽放出灵性之爱,在灵魂的故乡恢复其本来面目,畅享生命的蜜露。
印度近代瑜伽韦檀多派大哲,也是国学大师徐梵澄先生的导师,室利阿罗频多在其成名作《薄伽梵歌论》中挑明了“涅磐”的真正性质:
他们(有“涅磐”经验的人)不感觉好像他们还有任何存在。
在佛教之“涅磐”,他们感觉到仿佛全然没有这一回事,只有一无极的零而无相。
……心思已经止寂了,思想皆息,——欲望、热情,情命运动皆没有了。
有知觉性,但只是一无相的原本知觉性,无边际。
身体动作、行为,但身体的意识没有了。
有时候只有纯粹存在的知觉,
有时候只有纯粹知觉性,
有时觉凡存在者只是一无息无限的“阿难陀”。
是否其余一切皆已销融或仅是掩盖了,是可辩论的一问题,但无论怎样,这是仿佛它们皆销融了的经验。
“涅磐”不能是“道”之终,以后没有什么可探讨了。它同时又是一安息之宅或“高上道”之始,仍又有一切物可供探讨了……。
“涅磐”是高等真理之起始,如其为从“无明”进到高等真理之过程。“无明”应该消灭,使“真理”得以显现。
这(佛法的涅磐)与那(《薄伽梵歌》的涅磐)是同一的。只有《薄伽梵歌》说其为“涅磐”在大梵中,而佛陀未在那“涅磐”发生而遂入者上加以任何名,或说出什么事,后下有些佛教佛教派别说之为“空”,等于中国之“道”,说为“无”而即是一切“有”。
涅磐之后出离一切心想意识束缚的纯粹个体知觉性,还要摆脱销融于寂然不动、清静光明的“空”、“无”的诱惑,才能跃入“高等真理”,
从“能量”中知觉那创造、主宰、控制无常世界的超灵。
之后,透过与灵性能量的接触,即奉爱瑜伽的修持,个体生命得以在灵性之爱或纯粹奉献服务(prema bhakti)中恢复与薄伽梵的永恒关系,
进入由灵性能量构成的灵性世界,
享受不朽、超然、充满妙喜的灵性游戏(Lil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