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重的非放射性元素是 铋(Bismuth, Bi),原子序数为83。
关键点:
- 稳定性:长期以来,铋被认为是稳定的,但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极微弱的放射性,
半衰期超过 1.9×10¹⁹ 年(远长于宇宙年龄)。尽管严格来说它并非完全稳定,但在实际应用中被视为非放射性元素。 - 更重的元素:原子序数≥84(钋及以上)的元素均为放射性元素。
- 争议:若严格排除所有放射性元素,则最重的稳定元素是 铅(Lead, Pb)(原子序数82),但铋的放射性极其微弱,通常仍被归为非放射性。
总结:
- 实际应用:铋(Bi)(83号)是最重的“准非放射性”元素。
- 绝对稳定:铅(Pb)(82号)是明确无放射性的最重元素。
重元素,大多都是 金属元素。因为 内部 粒子 密集。密度也大。全反射光。易导热,易导电。
83号元素铋(Bi)是一种抗磁性极强的金属,在强磁场中确实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悬浮现象。
82号元素铅(Pb)是明确无放射性的最重元素。抗磁性也应该很强。
81号元素铊
80号元素汞,电阻率小。常温液态。在高压下,体积缩小,成为固态超导体,应该 可以 在 地磁场 下 悬浮。超导体是完全抗磁性(迈斯纳效应)。
79号元素金,最稳定的元素,不氧化。可以作为货币,稀有 昂贵。
78号元素铂,电阻率小。
77号元素铱,密度第二大。
76号元素锇,密度最大。坚硬的蓝白色金属,熔点高(约3033°C),但脆性大,难以加工。自然界中极为稀有,通常以合金形式存在,其氧化物(如OsO₄)有剧毒。
74号元素钨,密度很大。电阻率小。白炽灯泡 钨丝,不易氧化,不易烧断。高密度材料。
电阻最小的常见金属:
最小的是银(47号),其次是铜(29号),然后是金(79号),铝(13号),钨(74号),铁(26号),铂(78号),汞(80号)。
基本上在同一列。
铜(29号) 银(47号) 金(79号) 同一列 最外层1个电子。
电阻率最小金属 铜 银 金 在 上下 挨着的 同一列 在元素周期表中。都在 中间 靠右 一列。最右边 都是 惰性气态。
中子=质子(正电荷)+电子(负电荷)
黑洞 密度 异常大,是大量崩塌的中子崩缩为更密集的物质组成,内部粒子异常 密集。应该 是 最 超导 的 物质。可以 在 微弱 地磁场 下 悬浮。可以在 磁笼 中 保存 紧固 悬浮。吸光吸热。
银河系 中心,就是一个 大黑洞。质量 和 引力 很大。
人工微型黑洞:人工 利用 超硬材料,超高压,压缩超重金属,发热后 主动降温,最终坍缩,就会形成 人工黑洞。可以关在磁笼里。
银河系 中央 大型黑洞 形态 也 类似 环面体,有 吸入区,有 喷射区 喷射 高能 辐射。就像 龙卷风 一样。在 环面体 内,能量 物质 慢慢 聚集 成为 恒星 与 行星,形成 银河系。
人工微型黑洞,在 黑洞 的 涡旋 喷射 环面体 中,形成 人工重力。自引力场。无惯性 运动。黑体飞碟。不同于 光之文明 的 光体飞碟 会发出耀眼的 白光。
碳14 半衰期5730年,中国 核电池 烛龙一号,就是 使用 碳14 β辐射(发射电子) 作为 能量来源。碳14 可用于 考古测年。
同位素(Isotope) 是指 质子数(即原子序数)相同,但 中子数不同 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。
碳(C)的同位素:
碳-12:6质子 + 6中子(稳定,占天然碳的98.9%)。
碳-13:6质子 + 7中子(稳定,占1.1%)。
碳-14:6质子 + 8中子(有放射性,用于考古测年)。
氢(H)的同位素:
氕:1质子 + 0中子(最常见)。
氘:1质子 + 1中子(重氢,用于核反应)。
氚:1质子 + 2中子(放射性,用于发光涂料)。氚(H-3)会β衰变,发射 电子辐射。半衰期约为 12.26年。经过约12.26年后,初始氚的量会减少一半,通过β衰变转化为氦-3(³He)(两个质子,一个中子)。
平常的 水 中,就同时 含有 氕 氘 氚。
注意:
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“变体”,而非不同元素。它们的差异仅在中子数,不影响元素的化学身份(因为化学性质由质子数/电子数决定)。
几乎所有元素(除了少数例外)都有至少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,可以通过人工方式产生并发生衰变。
1. 稳定元素 vs. 放射性元素
- 稳定元素:某些元素(如铍-9、氟-19、钠-23等)的所有天然同位素都是稳定的,不会自发衰变。它们的原子核结合能足够强,目前未观测到衰变现象。
- 放射性元素:所有原子序数 ≥ 84(钋及以上)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为放射性,没有稳定同位素。
2.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
即使天然稳定的元素,也可以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不稳定的同位素。例如:
- 碳-14(天然存在):碳的稳定同位素是碳-12和碳-13,但碳-14是放射性同位素。可用于 考古测年。
- 氢-3(氚):氢的天然同位素氕(H-1)和氘(H-2)稳定,但氚(H-3)会β衰变。
- 铁-60:自然界中铁以稳定同位素为主,但铁-60(半衰期260万年)可通过超新星产生。
3. 无放射性同位素的元素
极少数轻元素的所有已知同位素均稳定,例如:
- 铍(Be):唯一稳定同位素是铍-9。
- 氟(F):唯一稳定同位素是氟-19。
- 钠(Na):唯一稳定同位素是钠-23。
但需注意,这些元素仍可能通过人工核反应生成极短寿命的放射性同位素(如钠-24,半衰期15小时)。
4. 总结
- 天然存在:并非所有元素都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。
- 人工制备:几乎所有元素都可被制成放射性同位素。
- 例外:极少数轻元素(如Be、F、Na)的所有天然同位素绝对稳定,但人工同位素可能不稳定。
半衰期主要取决于原子核的稳定性,而稳定性由以下因素共同决定,与原子量(质量数)无简单关联:
关键影响因素
核子结合能
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稳定性。某些核素(如特定同位素)因具有“幻数”质子或中子而更稳定(如铅-208),与原子量无关。
例:铀-238(原子量238)的半衰期约45亿年,而钋-214(原子量214)的半衰期仅164微秒。
质子与中子比例
轻核(如氢、氦)通常需要中子/质子比≈1以保持稳定,而重核(如铀)需要更高比例。偏离这一比例会导致不稳定(β衰变或α衰变)。
例:碳-14(原子量14)因中子过多(N中子/Z质子=8/6≈1.33)通过β衰变(发射 电子),半衰期5730年。
衰变类型
α衰变(发射 氦原子核):常见于重核(如铀、钍),半衰期可能极长(如钍-232半衰期140亿年)。
β衰变(发射 电子):轻核若N/Z失衡(如铍-10半衰期150万年),半衰期差异极大。
自发裂变:极重核(如锎-252)可能以此方式衰变。
反例说明
轻核但短半衰期:锂-5(原子量5)半衰期约10⁻²¹秒,因极度不稳定。
重核但长半衰期:钍-232(原子量232)半衰期140亿年,比许多轻核更稳定。
同元素不同同位素:铀-235(7亿年)与铀-238(45亿年)原子量接近但半衰期差异大。
结论
半衰期由核内相互作用(强力、电磁力等)的复杂平衡决定,不能通过原子量简单预测。实验测量和核模型(如液滴模型、壳模型)才是研究半衰期的可靠方法。
质子比较稳定,中子容易衰变?
在原子中,质子数(原子序数)和中子数的数量不一定相同,但轻元素的质子数与中子数通常接近,而重元素的中子数往往明显多于质子数。
1. 轻元素(质子数 ≤ 20)
- 通常接近相等:如碳-12(6质子 + 6中子)、氧-16(8质子 + 8中子)等稳定同位素,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。
- 例外:氢(¹H)只有1质子且无中子(氕),是唯一无中子的元素;氘(²H)有1质子 + 1中子。
2. 中等质量及重元素(质子数 > 20)
- 中子数逐渐多于质子数:随着原子核增大,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增强,需要更多中子提供核力以维持稳定。例如:
- 中子数与质子数的比例失衡会导致放射性。例如:
- 碳-14(6质子 + 8中子)因中子过多而衰变。
- 某些人工合成的超铀元素(如锘-256)中子数远超质子数。
关键点总结
- 稳定同位素:轻元素常满足质子数≈中子数,但并非绝对。
- 趋势:元素越重,中子数超过质子数越多。
- 核稳定性:中子数需平衡质子间的斥力,比例由核物理模型(如液滴模型)解释。
原子量(相对原子质量)和原子序数是描述原子的两个不同概念,它们的区别如下:
1. 原子序数(Atomic Number)
- 定义:原子序数是原子核中质子(质子数)的数量,用符号 Z 表示。
- 特点:
-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。
- 对于中性原子,质子数 = 电子数。
- 例如,氢(H)的原子序数是 1(1 个质子),氧(O)是 8(8 个质子)。
- 单位:无单位,是一个整数。
2. 原子量(Atomic Weight,相对原子质量)
- 定义:原子量是某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质量数的加权平均值(考虑同位素丰度),用符号 Ar 表示。
- 特点:
- 由于同位素的存在,原子量通常不是整数。
- 例如,氯(Cl)的原子量约为 35.45,因为自然界存在 (^{35}\text{Cl})(约75%)和 (^{37}\text{Cl})(约25%)。
- 单位:无量纲(相对于碳-12原子质量的1/12)。
3. 质量数(Mass Number)
- 注意:原子量不同于质量数(质子数 + 中子数,用 A 表示)。质量数是针对单个同位素的整数,而原子量是多个同位素的统计平均值。
示例对比(碳元素):
| 属性 | 原子序数(Z) | 原子量(Ar) | 质量数(A,常见同位素)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定义 | 质子数 = 6 | 平均约 12.01 (含 碳13) | (A=12) |
| 数值 | 6 | 12.01(含 碳13) | (A=13) |
关键区别总结:
- 原子序数 = 质子数(决定元素种类)。
- 原子量 = 同位素质量的平均值(可能有小数)。
- 质量数 = 质子 + 中子(针对单一同位素,为整数)。
简单来说,原子序数告诉你“是什么元素”,而原子量告诉你“这个元素平均有多重”。
原子序数与金属熔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调递增或递减,而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。以下是关键点分析:
1. 原子序数的影响因素
- 原子半径与金属键:随着原子序数增加,原子半径通常增大,但价电子可能进入更高能级的轨道。金属键的强度取决于价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,以及电子云的离域程度。较大的原子序数可能导致金属键减弱(如汞的液态特性),但也可能因电子数增加而增强(如钨的高熔点)。
- 晶体结构:过渡金属(如钨、钽)的体心立方结构通常更耐高温,而某些大原子序数金属(如铅、铋)的层状结构导致熔点较低。
2. 典型金属的熔点趋势
- 碱金属(低原子序数):熔点极低(如钠97.8°C),因单个价电子和松散金属键。
- 过渡金属(中等原子序数):熔点峰值出现在第5-6周期(如钨3422°C),因d轨道电子参与强金属键。
- 镧系/锕系(高原子序数):熔点较高但波动大(如镨931°C,镥1652°C),与f电子局域化有关。
- 后过渡金属(如铅、铋):熔点显著降低(铅327°C),因金属键减弱和复杂晶体结构。
3. 反常案例
- 汞(原子序数80):熔点-38.8°C,因6s²电子惰性导致金属键极弱。
- 锕系元素:铀(原子序数92)熔点为1132°C,但锎(98)仅900°C),显示放射性影响。
4. 物理机制
- 结合能理论:熔点与升华热相关,过渡金属的d电子提供高结合能。
- 相对论效应:金(原子序数79)的熔点1064°C低于钨,因相对论效应收缩6s轨道,削弱键强度。
结论
原子序数增大不必然导致熔点升高。金属熔点取决于:- 金属键强度(价电子数、轨道类型)
- 晶体堆积效率
- 相对论效应(重元素)
- 电子局域化(f轨道元素)
最高熔点金属集中在第5-6周期过渡金属(如钨、铼),而非原子序数最大的天然元素(如铀、钍)。
锇(Os)(76号)是目前已知密度最大的天然金属。
关键数据:
- 密度:锇的密度约为 22.59 g/cm³(常温常压下),略高于同族的铱(77号)(Ir,22.56 g/cm³)。
- 物理特性:锇是一种坚硬的蓝白色金属,属于铂族元素,熔点高(约3033°C),但脆性大,难以加工。
对比其他高密度金属:
- 铱(Ir)(77号):密度22.56 g/cm³,与锇非常接近,实际测量中可能因样品纯度或晶体结构差异而略有波动。
- 铂(Pt)(78号):21.45 g/cm³。
- 钨(W)(74号):19.25 g/cm³(常用于工业领域的高密度材料)。
注意事项:
- 锇和铱的密度差异极小,早期测量中铱曾被认为密度更高,但现代更精确的数据表明锇略胜一筹。
- 锇在自然界中极为稀有,通常以合金形式存在,且其氧化物(如OsO₄)有剧毒。
1. 抗磁性机制
- 定义:抗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场中会产生与磁场方向相反的微弱磁化强度(根据楞次定律,电子轨道运动会产生抵抗磁场变化的感应电流)。
- 铋的特性:铋是自然界中抗磁性最强的元素之一,其磁化率(χ)约为 -1.66×10⁻⁴(SI单位),负号表示抗磁性)。相比之下,水的抗磁性(χ≈-9×10⁻⁶)远弱于铋。
2. 悬浮条件
- 磁场强度:需要强磁场(通常≥10特斯拉)以产生足够的磁力克服重力。例如:
- 实验室中超导磁体(16 T以上)可轻松实现铋的悬浮。
- 若用普通钕磁铁(约1 T),铋只能表现出微弱排斥,难以悬浮。
- 样品形态:小颗粒或薄片因体积/表面积比更优,更容易悬浮。
3. 定量分析
- 悬浮条件满足:磁力 ≥ 重力
[
\frac{\chi V}{\mu_0} \cdot B \cdot \nabla B \geq \rho V g
]- ( \chi ):磁化率(铋为负值)
- ( \nabla B ):磁场梯度
- ( \rho ):铋的密度(9.78 g/cm³)
- 对于铋,所需磁场梯度与强度的乘积需足够大以抵消其较高密度。
4. 实验演示
- 经典实验:在16 T磁场中,直径约1 cm的铋球可稳定悬浮(如日本东北大学的超导磁体实验)。
- 可视化:铋悬浮时与磁铁无接触,且会随磁场移动(类似青蛙悬浮实验,但铋效果更显著)。!!!!
5. 与其他材料的对比
| 材料 | 磁化率 (χ, SI) | 悬浮难易度 |
|---|---|---|
| 铋 | ~-1.66×10⁻⁴ | 极易(强磁场下) |
| 石墨 | ~-2×10⁻⁵ | 需更高梯度 |
| 水 | ~-9×10⁻⁶ | 几乎不可见 |
| 超导体 | χ=-1(完全抗磁) | 可悬浮(迈斯纳效应) |
6. 应用与意义
- 教育演示:展示抗磁性的经典案例。
- 材料研究:帮助理解电子轨道磁矩的量子行为。
- 技术潜力:可能用于无接触支撑系统(需极端磁场限制实际应用)。
常见疑问
- 为何不常见? 强磁场设备昂贵,且铋的悬浮需精密控制。
- 与超导体区别:超导体是完全抗磁性(迈斯纳效应),而铋是普通抗磁性,效应弱但无需低温。
若有机会访问强磁场实验室,铋悬浮实验能直观展现磁与物质的奇妙相互作用!
黑洞并不是由密集的中子组成的,它的形成和结构比中子星更加极端。
1. 黑洞的形成
- 黑洞通常由大质量恒星(约20倍太阳质量以上)在生命末期经历超新星爆发后,核心发生无限坍缩形成。
当核心质量超过奥本海默极限(约3倍太阳质量)时,中子简并压力无法抵抗引力,物质会坍缩成一个时空奇点。
2. 中子星 vs 黑洞
- 中子星:由中子简并压力支撑,密度约 (10^{17} \text{kg/m}^3)(相当于原子核密度),但仍有明确物质结构。
- 黑洞:坍缩到史瓦西半径(事件视界)内后,所有物质集中到一个体积无限小、密度无限大的奇点,不再由中子或其他已知物质构成。
3. 黑洞的组成
- 黑洞的“组成”无法用常规物质描述。事件视界内的奇点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缺陷,当前物理理论在此失效,可能需要量子引力理论解释。
- 无中子存在:中子只在坍缩过程中短暂存在,但在奇点处已突破物质形态的极限。
4. 观测证据
- 中子星可通过脉冲星等观测确认其物质性质,而黑洞只能通过引力效应(如吸积盘、引力波)间接观测,进一步支持两者本质不同。
总结
黑洞是引力坍缩的终极产物,远超中子简并态的物质极限。它并非由中子构成,而是一个时空奇点,其物理本质仍是现代物理学的未解之谜。
氚(Tritium,符号T或³H)是一种氢的放射性同位素,其半衰期约为 12.26年。这意味着,经过大约12.26年后,初始氚的量会减少一半,通过β衰变转化为氦-3(³He),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(β⁻粒子)和一个反中微子。
衰变方程:
[
\mathrm{^3H \rightarrow ^3He + e^- + \bar{\nu}_e}
]
注意事项:
半衰期的变因:
半衰期是统计平均值,不受温度、压力或化学状态的影响。但极端相对论条件(如接近光速)可能因时间膨胀效应影响观测值。应用领域:
氚常用于核聚变研究、自发光标识(如夜光涂料)、水文追踪等。因其低能量β辐射(平均能量5.7 keV),通常被玻璃或塑料屏蔽,外部接触风险较小。安全提示:
吸入或摄入氚化水(HTO)是主要健康风险,需严格防护。环境中的氚多为核试验或核电站副产品,天然含量极低。
如需更精确的数值,最新实验数据给出的半衰期为 12.32 ± 0.02年(NIST标准参考),建议根据具体需求查阅权威核数据库。